【香港菜系列】呂嘉俊:建立「香港菜」可由宴會做起?

A+A-
在台灣,一對同性情侶在婚禮中辦桌宴客。 圖片來源:路透社

之前討論過地方菜系和原創的關係,而世上有很多例子證明,好些國家名菜,追本溯源,根本不是該地方原創的。香港沒有「香港菜」的其中一個原因,正是大家約定俗成認為香港的食物大部分由外地傳來,並非原創,卻忽視了這些食物在香港轉化和融合的情況。

若果根據這個邏輯,要建立「香港菜」,我們或者可以「台灣菜」為參考對象。台灣跟香港背景相似,她曾是日本殖民地,戰後大量移民湧入,令台灣雲集了五湖四海的飲食文化。街上隨便可見「甜不辣」(受日本影響)、溫州餛飩、福州乾麵、燒餅油條(外省飲食文化),跟香港一樣,你可指出這些食物來自中國某個省份,更可一筆勾銷否定它非產自台灣。

即使如此,台灣卻一樣有整套「台灣菜」系統,甚至有不少餐廳專門賣台菜,金蓬萊遵古台菜餐廳、明福台菜海產、欣葉台菜、山海樓⋯⋯今天不少遊客會慕名試吃以上的台菜餐廳,更認定這是了解精緻台灣菜的一次體驗,他們吃的是佛跳牆、排骨酥、紅蟳米糕、白菜滷、煎豬肝、麻油腰花、白切雞、烏魚子⋯⋯並相信這一桌飯菜可認識到台灣出產的食材和其獨到的烹調手法。

為何背景相似,但台灣卻有台菜而香港卻沒有香港菜呢?翻查歷史,它最早出現的名字是「台灣料理」,是日治時期日本人用來俱分日本料理、西洋料理和台灣料理之用,有趣的是當年「台灣料理」和「支那料理」其實極為相似,他們甚至會混為一談。

根據「台灣菜的文化史」一書所述,1923 年 4 月 24 日日本裕仁太子訪台,當地政府隆重其事,為凸顯台灣當時的興隆,一改過去國宴以西洋料理宴客,用上台灣料理,讓皇太子一嘗台灣美食,宴會上有水晶鴿蛋、紅燒火翅、八寶焗蟳、紅燒水魚,結尾是如今常見的八寶飯和杏仁茶。據說皇太子極滿意當日菜式,認為這些料理甚有特色,對八寶飯更是讚不絕口。

這就是台菜初型,在日治時期,不少高級料理亭都以台灣料理為招徠,成為一時風尚。當時賣台灣料理的餐廳,都是宴會形式,手工菜式多,一吃數小時。烹調手法以福建菜為根基,再混雜了廣東菜、上海菜和四川菜的煮法,當然食材多來自台灣本島,亦有部分來自東南亞。

由日治時期的「台灣料理」開始,到後來稱為「台菜」,這當中經歷了很多變遷,台菜往後吸收了北投酒家菜的精神,又結合了台灣人節慶辦桌的各種菜式,到戰後台灣物資短缺,人民生活清苦,台菜卻一直轉化和收納,把清粥小菜的食物、煮內臟的飲食文化,都收入台菜之中。

我們如今吃到的一席台菜,實在是非常複雜,好些菜式由福建菜直接搬過來(佛跳牆)、有些是純粹吃地方名貴的特產(烤烏魚子)、有些能窺見北投酒家菜的原貌(魷魚螺肉蒜火鍋)、有些來自辦桌菜單(白切雞、炸肉丸、芋頭甜湯),亦有來自平民的小菜(滷肉、煎豬肝、金瓜米粉)。它們歸納起來,結合成一桌飯菜,就是台菜的代表,若根據這個邏輯發展,香港都可產出一席「香港菜」,以我們宴客的酒席為起點,乳豬全體、熱炒、炆煮鮑魚、炸子雞、湯品⋯⋯再從中改良和轉化,這一席香港菜,可讓外國人認識香港廚師的廚藝,煎炒煮炸炆燉齊備,而好些菜式亦可掀連到香港的背景和歷史文化,如果真要建立起「香港菜」,由一整席酒菜開始,大概是好的起點。

※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,不代表本網立場。 ※

前《飲食男女》執行編輯。字字研究所出版社和書店創辦人。曾編寫《本土情味 —— 香港百年飲食口述歷史》、《香港經典小食》等書籍。不專心飲食者,試圖以歷史、哲學、經濟、政治分析飲食活動,大部分時間一無所獲。